我来针对性的讨论下,纯属探讨。
按资料显示,GT的i-Drive被划为URT是不对的,当然我有我的理由,如果按资料I-DRIVE属于URT的话,那I-DRIVE根本就不会生产DH的车架,可是事实是,不光有,而且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绩,同时这个设计一直延续至今,其聪明处就在那个狗骨头和偏心轮设计那,很聪明的把中轴位置在主架上的(主架转点类)优点和URT结构结合了,暂时没有任何设计能这样二全的结合(不可否认,其效果和性能怎么样,暂无法说明,但确实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结合,按我个人理解,属于天才型的设计思路)。其它大多都是基本的形式只能从连杆改善的主架转点的设计,就如
1.固定转点类
a. 单摇臂 (Monopivot)
b. 连杆式 (Faux bar)
2. 虚拟转点
a. Horst link
b. VPP
c. NRS
这些应该是一类,为 主架转点类。因为他们的转点永远在主3角架上,共同点就是中轴位置在主架上。
而GT的I-DIRVE结构,不光坐着有避震效果,站着一样有,同时号称有效解决了蹬踏损失。当然个人喜欢I-DRIVE是有个人原因因素了,但确实不是属于URT。
URT其结构基本现在完全淘汰了,因为基本意义不大了,现在仅能看见的在休闲和低档车上,要说这个结构做得最好的时候,应该是TREK的Y系列,可是现在也完全销声匿迹了,因为这个结构实在意义不大,实用价值基本可以论证为没有了。
如果一定要分类,I-DRIVE应该是单独的一大类,没有什么结构和它类式或者一样。按我个人的理解,车架的避震只有二类,1,主架为转点的类(中轴在主三角架上);2,URT类(中轴位置在后三角架上)
而天才的设计使得GT的I-DRIVE介于这二大类之间,它把这二类设计结合了,而且是唯一的一种设计。
最后再说说完美的解决方式吧,GT的设计方式,其实无法论证它是完美的设计,因为也是建立在理论和设计思维上的。而固定转点的为什么不断的改善连杆设计呢?其实只有2个,就是想减少蹬踏的损失和蹬踏反馈力,但这和避震效果又永远是个矛盾,这么说吧,只能改善,但无法解决。按现在最先进的设计技术来说,最完美的解决方式是G-BOXXX,也就是前置内变速,它的形式出现完全把蹬踏能量损失和蹬踏反馈基本屏蔽了,这样固定转点的缺点,基本就没有了(但世上没有完美,G-BOXXX虽然避震和传动解决比较成功,但对于工艺,重量,价格这3个,都是没一样让人好受的,呵呵,且是否完美,还需要论证骑行才能证实是否实用了,也许也是个过场也不一定)。
当然,这是我现在能了解的资料,针对性的自己进行了理解。至于对或者不对,呵呵,仅是探讨和相互交流学习。我想不管是哪的资料,即便是官方的,最终理解和消化成为自己的,才更能体会。因为我们才是最终消费者嘛
[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07年10月14日 22时52分47秒 编辑过][/COLOR][/AL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