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查看: 9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讯] 潘德明,一个被遗忘的环球骑行者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该用户从未签到


[B]“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要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潘德明(1908~1976)又名文希,祖籍上海南汇沈庄陈家宅,1908年生于浙江湖州。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以徒步和骑自行车形式完成环游世界的旅行家。
  1930年从南京出发,历经7年,潘德明走过40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一辆英制的“兰铃牌”自行车,携带一本自制的重达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旅途。
  在巴黎,潘德明遇到了在此地养病的张学良将军,得到了将军支持及“壮游”的鼓励。这本珍贵《名人留墨集》中共记有1200个团体和印度甘地、尼赫鲁、泰戈尔、罗斯福等当时大名鼎鼎的世界名人的题词和签名,以及571枚各国邮戳、印章。
  只身骑游世界以“雪耻”
  潘德明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城内的一个教会家庭,由一个在中国办学多年的美国老太太带大;父亲是一个专门给外国人做衣服的“红帮裁缝”。因此,潘德明自小就有了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和经验。在南洋高等商业学校读了两年书后,潘德明与人合伙在南京开了一家小西餐厅。他从小爱体育活动,七八岁开始,常环湖州城长跑,爬山登高,并阅读有关世界地理和各种有关旅行的书籍。
  上个世纪30年代,“东亚病夫”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潘德明早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举动以雪此耻的念头。1930年,一个名叫“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旅游团从上海出发,励志走出中国,走向亚洲。 他们在《申报》上发表宣言称:“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名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 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这篇宣言一见报,就引起了轰动,成为年轻人热衷的谈资。当时,21岁的潘德明正远在南京经营一家西餐馆,名字叫“快活岭”,在今天的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潘德明无意中读到了这篇宣言。从小喜欢体育活动的他,立刻被吸引住了,当即决定加入“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潘德明毅然放弃南京的餐馆生意,乘车赶回上海。可惜,当他到达上海时,步行团已经走了好几天。潘德明随即乘车追到杭州,赶上了“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步行团一路南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步行团出国境到达越南清化时,8名团员只剩下了潘 德明一人。尽管孑然一人,这个意志坚强的年轻人并没有退缩,反而改变初衷,决定将此行超越亚洲,走向世界。
  等步行团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出国到越南的河内时,最初的8个人就只剩下潘德明一人了。1931年元旦,他买了一辆英国“兰瓴牌”自行车骑车到西贡(今胡志明市)后,他自制了一本重达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以备沿途各国各界的名流、团体题词,作为他环球旅行的珍贵纪念。在这本《名人留墨集》的扉页上,潘德明工工整整写下“旅行世界自叙”,其中有:“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潘德明的只身徒步骑车环绕地球的壮举就这样开始了。他先是横穿柬埔寨进入泰国,又沿马来半岛南行到新加坡。新加坡华侨巨商胡文虎是第一个在《名人留墨集》上题词的人。他的题词是:“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的轮迹。”1931年4月3日,在新加坡侨胞的资助下,潘德明连人带车登上开往印度的轮船。
  在印度,他拜谒了著名诗人泰戈尔。泰戈尔对潘德明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立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带给我们的快乐。”
  


  潘德明&诗哲Tagore
  在印度,潘德明还受到了圣雄甘地及尼赫鲁的接见。圣雄甘地送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用粗麻布织成的印度国旗和一张签名照,他还流着泪对潘德明说:“中印两国山水相邻,又都是人口众多、饱受列强欺负的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近代政治的腐败,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希望我们两国迅速地自强起来。”
  


  探访体育之源 - 奥林匹亚铭记
  在印度期间,潘德明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国人期望之殷,德明自当勇往直前。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耻。”之后,他西行穿越沙漠,路遇强盗,经央求才留下了《名人留墨集》和罗盘。
  


  潘德明转走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至耶路撒冷、西奈半岛,然后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了非洲大陆,到了非洲大陆的埃及首都开罗。正在此求学的几位中国青年,自告奋勇充任他的向导。在留学生的陪伴下,潘德明瞻仰了金字塔,看到了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游览了宏丽的阿蒙神庙。潘德明觉得,自南京出发两年来,所到之处多是古文明之邦,但如今却都徒有一堆古迹和遗址!由此,他决定对工业发达国家的欧洲作一番实地考察。
  六月底,潘德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渡过地中海,开始了欧洲之旅。希腊首相维尼各罗斯在接见潘德明时这么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
  在欧洲,潘德明游遍了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挪威等16个国家。
  潘德明特地去拜访了奥运发祥地——奥林匹亚。他到达奥林匹亚时,从报上看到,中国正式宣布不派运动员参加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原因是 “没钱”。他愤慨万分,特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运动场遗址旁的石柱上,用中文和英文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两行大字:“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巴黎结缘张学良
  1933年7月,潘德明来到巴黎,他参观了卢浮宫,看到了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许多显要人物送上断头台的协和广场,观赏了巴黎圣母院…当时,法国正举国国庆。仪式之后,总统莱伯朗、总理达拉第和外长接见了这位中国旅行家。莱伯朗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当年7月20日,潘德明拜会了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顾见潘确实是一个有着铁一样的意志的青年英雄,便决计给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少帅通个电话,听听他是否有兴趣破例接见潘德明。
  当时,张学良被蒋介石逼到了法国巴黎,为了避免是非,他深居简出,轻易不肯露面。但当他一接到顾维钧的电话,立刻从凉椅上一跃而起,说:“我很想见见他!”
  1933年7月27日夜,一辆黑色轿车载着旅行家来到一幢环境幽雅的住所。潘德明走进客厅,不一会儿,少帅即从楼上下来,后面跟着便衣侍从。在潘德明的眼里,张学良体貌丰满,精神焕发,与以前在报上见到的照片大不相同。张学良说:“潘先生,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两个人一见如故,一直聊到深夜。潘德明讲述了一路上的见闻,风土人情,而张学良则问潘德明为何能够坚持下来,潘德明说:“我出国已三载,从报上得知,国内很不安定,东三省沦陷,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国称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才下狠心,克服困难,为中国人争气。” 张学良听到这里,连声赞他有志气。他命侍从取过笔砚,在《名人留墨集》上写了“壮游”两字。
  


  潘德明本想拜访功勋盖世的居里夫人,但由于居里夫人一直非常忙碌,未能如愿。在底特律,福特汽车公司的讲解员送给他一个小纸盒,里面装着石英石、铁矿砂等 12种生产汽车的原料。这12种原料中国各地储藏丰富。这件事促使潘德明想赶快回到祖国,要为祖国发掘珍贵的矿产。为尽快赶回祖国,潘德明第一次搭飞机到了古巴,然后经巴拿马、过旧金山,开始横渡太平洋。到夏威夷檀香山后,换船继续西行,经斐济群岛,终于远行到达澳洲新西兰的奥克兰。
  1935年3月,潘德明抵达澳大利亚,一个苦工出身的女华侨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他骑车穿行在大西洋的东南沿海丛林之间。在澳洲一个荒僻的山坳处,旅行家成了土著人的俘虏,他被绑树上,长矛对胸。大难临头时,他急中生智用新学的毛利语说明自己的身份。长老懂得毛利语,顷刻间敌人变为朋友,俘虏成了上宾。主人请他喝蜂蜜酒,吃蛴螬羹和烤蜥蜴,蛴螬是一种毛毛虫,蜥蜴就是四脚蛇。不能辜负主人的盛情,碍于礼数,只得囫囵吞下。第二天长老派了手持长矛、弓箭的武士,护送他通过隘口,免得受其他部落的打劫。
  


  潘德明最初的计划是访印尼后去日本,从日本返国。但其时日本军国主义气焰嚣张,他决定不临日本国土,以示抗议。潘德明改变线路,渡海经新加坡来到马来亚,穿过其中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地带,到达泰国,由泰国入缅甸至云南,在桂林,潘德明受到李宗仁的接见。
  环球旅行以“遗憾”结尾
  潘德明于1936年6月结束了环球之行。在国外引起相当轰动的他本应以“凯旋者”的身份从香港“荣归故里”的,但是他却选择了直奔云南,且一待就是大半年。
  环球并不是潘德明的最终目标。在旅途中,随着见识的增多,他越来越觉得有责任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国家做点什么。潘德明在路上,各国的专家们多说:“全世界有很多的中国通,中国自己却一通也不通。”的确,中印战争中,中方谈判代表用的是英国邮政图,那时候的中国甚至没有自己的地图。于是回国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了青藏高原这个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地质空白点。但是当时军阀割据,入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儿。
  后来,他曾去南京办理进入青藏高原的通行证,但是当时国民政府告诉他要打仗了,劝他不要去了,这才无奈回到了上海。回家的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青藏之行也就此搁置。
  1937年7月6日潘德明返回上海。至此,潘德明经过7个冬春,历尽千辛万苦,行程数万里,游历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日军敌机飞临上海领空。国难当头,原打算勘察青藏高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潘德明于是把世界各地华侨捐助他的10万美元考察费用全部捐献给了抗日事业。
  7 年的环球之行,其艰难困苦的程度是可以想象的。但另一方面,潘德明也得到了周游世界的巨大收获:他饱览了沿途各国的奇情胜景,领略到不同民族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受到了各国人民、尤其是海外华侨的热烈欢迎,并且还获得了许多国家名人政要的礼遇。这些名人政要有印度圣雄甘地、诗人泰戈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土 耳其之父凯末尔、瑞典大探险家斯文赫定、新加坡巨商胡文虎,德国总理希特勒。还有英国首相、希腊首相、法国总统、瑞士总统、挪威国王、保加利亚国王、澳大利亚总理等人。
  


  潘德明在周游世界中,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除了留有所到之处加盖的571枚邮戳、近1200个团体和个人用世界几十种文字书写的签名和题词、20多个国 家元首手迹的三本《名人留墨集》,以及家信和照片,大部分苦心采集的标本、异国特产、服饰和资料,他都寄存在了美国纽约华侨总会和曼谷中华商会的友人处。
  “废纸堆”里发现尘封的记忆
  环游世界之后,潘德明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公开的媒体上,再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消息。直到1979年,一位叫季一德的体育编辑,在一堆即将销毁的废纸堆里发现了潘德明当年的出国护照,这段尘封的往事,才再度进入人们视 野。而此时,潘德明去世已经三年。环游地球后潘德明是怎样的境况?
  1937年7月6日,潘德明回到上海。结婚后,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短暂工作。1949年后,潘德明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后曾在昆明益兴汽车材料行工作。由于父亲曾经是小有名气的裁缝,潘德明便子承父业,靠熨烫衣服生活。另外,潘德明还有一门绘画的手艺,因此,他也兼画宫灯养家糊口。1976年10月18日,潘德明听到“四人帮”倒台的消息,大喜过望,因多喝了几杯酒突发心肌梗塞而辞世,终年68岁。
  潘德明难道就这样被遗忘了吗?显然不会。上文提过,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中国自行车旅游者协会的最高奖项就称为“潘德明骑游奖”。2012年5月11日上午,潘德明的铜像在上海市海湾园内揭幕。
  


  1984年一部反映华夏儿女百年奥运梦想和追求的纪录片《零的突破》,在全国公映。片中比较详细地讲到了潘德明的事迹。本片由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拍摄。在这部58分钟的纪录片中,潘德明的镜头长达3分20秒。片中将他的环球旅行称为“中外体育史上罕见的一大壮举”。纪录片中的镜头,引发了自行王国对自行车运动的重新认识。时任中国自行车协会副秘书长的晏勇说:“这些年来,有感于潘德明的事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自行车运动中了。”
  


  从 1976年潘德明去世,到1984年他被人们重新认识。这期间,许多有心人出了很多力。比如,体育编辑季一德。1979年3月,在上海少儿出版社工作的季 一德,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体育工作会议上,偶然得到了潘德明只身环游世界的线索。出于职业敏感,季一德立即进行了一次“跟踪追击”的马拉松式采访,去寻觅 20世纪30年代环球旅行家的珍贵史料。经过多次奔波与反复查询,季一德终于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清理“文革”积案的即将销毁的废纸堆里,发现了潘德明的出国护照、签证、船票、书信及名人题词等,张学良将军在巴黎治病时接见他所题的“壮游”就在其中。除此以外,还有潘德明环游过程中始终随身携带的一本4公斤重的《名人留墨集》,记有1200个团体和印度甘地、尼赫鲁、泰戈尔、希特勒等当时大名鼎鼎的世界名人的题词和签名,以及571枚各国邮戳、印章等。至此,一段被湮没的壮举终于得以重新面世。
  1979年7月,季一德将发掘整理的史料编写成章回体报告文学《异域万里行——潘德明只身环游世界闻见记》,在《中国体育报》连载21回,终于使这一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壮举重见天日, 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季一德的这篇文章,又发行了单行本,成了许多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宝典”。
  家人眼中的“怪老头儿”
  潘德明于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从小耳濡目染,潘德明的几个儿子,也都擅长绘画。二子潘荷生,三子潘蘅生,四子潘芹生,也很喜欢绘画。三子潘蘅生和孙子潘溯是著名画家。
  


  7年的壮游,潘德明留下了3本、总重约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听说他的事迹后,很多人表示钦佩和感叹,但是二儿子潘荷生对父亲的评价却是:一个怪老头儿。
  潘德明1936年回到祖国,却在一年之后经人劝说才回到家,理由是他认为到了家之后,家人肯定会催他结婚,而结婚之后就是要“负责任”的,也就不可能再去实现“青藏之行”了——因为那是“随时都可能没命的事儿”。
  他回国几年之后,泰国华侨总商会会长的弟弟王明道来拜访这位轰动一时的“牛人”,但是他觉得自己的青藏之行没能实现,之前的事情也就没有必要再提及,托自己的弟弟跟来人说他出国之后一直没回来。据说,华侨商会会长据此推测潘德明可能遭遇了意外,还在泰国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潘德明60岁的时候,好友张敬一为他做了一个小铜像,上面写着“已六十岁的可敬的大傻瓜”。老人看后颇感欣慰——“大傻瓜”3个字饱含着挚友对自己的理解。
  潘溯说自己祖父的旅行是“用自己的双脚深入腹地”,而不是和现在很多所谓的环球旅行一样,骑着自行车在最安全的公路上走一圈表明自己来过这个地方了;他去的是最危险的地方,是没有人的地方、最原始的地方。并非探险和猎奇,而是去探索无人区的资源,看人是不是有办法克服天险,利用资源。
  


  虽然想尽力还原出当年的壮游和真实的潘德明,但是无奈老人已于1976年离我们而去,笔者只能通过潘荷生和潘溯的叙述来一点点了解这个曾经的行者,了解他曾一度被埋没的壮游。面对先辈,我们理应缅怀和追忆,而对逝者最大的安慰,却莫过于传承。
  潘德明的孙子潘溯说:“那时候,爷爷没有工作,有时候人家找他画画,给几个钱,他就把活儿接下来。二伯伯见了,就给爷爷帮忙,后来其他的兄弟也跟着帮忙,帮来帮去就学会了。”在忙忙碌碌地绘画中,潘家兄弟像听传说一样听着父亲的故事,不过,他们简直无法把那个年轻勇敢的探险家与眼前艰难讨生活的父亲联系起来。
  潘德明突然去世后,家里人一直在找机会让他的故事重现。20世纪80年代,潘德明的二儿子潘荷生,在徐汇区的房产部门工作,他和几个兄弟一起,搞了一个小规模的《潘德明史料展》。那个时候,史料展览还算是新事物,潘荷生请单位的同事来帮忙,泥水匠、铅皮匠、油漆匠、木匠,搭架子、做展板、做雕塑,很快就搞好了。展览效果很好,很多人看了很惊讶:“没想到当时的中国青年就这么了不起。”最后隔空为他鼓掌,欢迎大家阅读由潘德明儿子创作的画册,各大电商有售。
  






[/B]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顶 踩 分享到新浪微博
 
回复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 搜搜有道 360中搜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