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CB 图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USPTO专利号:4,610,644;4,612,004;4,575,365
产品名称:Dura-Ace RD-7400(1985年);Deore RD-MT-60(1986年)
发明人:长野正士/Shimano
受让人:Shimano
申请日期:1984年2月14日;1984年7月30日;1984年7月30日
核准日期:1986年9月9日;1986年9月16日;1986年3月31日
和电脑CPU类似,后变速器的发展简直可以和山地车的断代史挂钩,从1970年代中期的5速至今,山地车后变速器已经进入了11速和电子变速的时代。
▲现代自行车后变速器的主要构件
与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同,Shimano并没有发明现代自行车后变速器的主要构件。后变速器的几大件中,导向轮及张力轮结构由法国人Prevel D'arlay在1909年发明,平行四边形结构由三家公司Ghiggini、JIC和Nivex在1937/1938年左右发明,平行四边形机构两端的弹簧负载转点则由法国Simplex公司在1944年发明。
▲1950年的Campagnolo Gran Sport后变速器,导向轮同飞轮的间距随档位变化很大,平行四边形机构两端均为弹簧负载转点
二战后的一大创新来自当时还是日本公司的SunTour。1964年,SunTour发明了倾斜的平行四边形结构,得益于这个结构,后拨可以沿着飞轮呈斜线移动,导向轮和不同大小的飞轮之间基本保持一个固定的距离,提高了运转性能。这项发明在全球广泛申请了专利,此后20年,大部分同行不得不向SunTour购买许可,直到1984年专利到期,友商们解脱。
▲1964年SunTour专利说明书的部分图例,平行四边形机构改为斜置,但下方的弹簧负载转点依然连接在导板中间,不同的链条张力会使导向轮位置绕转点前后移动,造成轮间距变化
也就在1984年,Shimano率先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新款后变速器设计,并发现了影响变速性能的两个要素:一是后变速器的导板长度(俗称腿长),与容齿量(牙盘最大齿同飞轮最大齿之和)有关;二是导向轮同飞轮的间距(以下简称轮间距),与换挡效率有关。
借助计算机模拟,Shimano分别根据不同的飞轮和牙盘选择了最合适的导板长度,在导板上增加了防掉链挡板。此外,Shimano围绕轮间距进行了多项优化,首先,改变弹簧负载转点同导板连接的位置,消除链条张力对轮间距的影响;其次,将导向轮设计成可左右略微浮动,以适应倾斜的链线,提升换挡效率并减少噪音;基础的轮间距调整,则交给张力螺丝(B-tension screw)负责,上方转点的负载弹簧被取消。
▲Shimano的4,610,644号专利说明书部分图例,将弹簧负载转点(编号12)的位置放在导向轮之前,消除链条张力对轮间距的影响
▲4,612,004号专利说明书的部分图例,导板上增加了防掉链挡板,并且设计了导向轮轴心与弹簧负载转点重合的结构
▲4,575,365号专利说明书的部分图例,右图是导向轮和弹簧负载转点的剖面图,导向轮可略微左右浮动,张力轮由于不直接参与换挡,仍是固定轴心
同时,Shimano还在换挡拨杆上进行了创新。此前市售的换挡拨杆都是盲操,没有预设挡位,拨杆拉多少,后拨移动多少距离,靠摩擦固定,定位全凭手感,对车手的熟练度要求很高。Shimano在拨杆内设计了一个有孔环形钢片和一个有弹簧支撑的钢珠,拨动拨杆的时候,钢珠嵌入孔位,发出声音,提示已经到了某一挡位,如果要再次换挡,则需要有一定的启动力量将钢珠拨出。类似的结构原理,也运用在避震器阻尼调节旋钮上。
▲两种拨杆轴心剖面图,支撑钢珠的分别是钢片弹簧和线圈弹簧
这套划时代的系统被命名为Shimano Index System(SIS,禧玛诺定位系统),这也是第一套成功的定挡定位变速系统,率先应用SIS的是Dura-Ace RD-7400公路车变速器和Deore RD-MT-60山地车变速器及其配套拨杆,当时搭配的是6速飞轮。对于车手尤其是山地车手来说,换挡时把一切交给机械,不需考虑变速器拉线是否到位,只需专注控制速度和应对障碍,无疑是一大利好。
▲Dura-Ace RD-7400后变速器和配套的SL-7400拨杆(梁变),后辈SL-7402手变在1990年才上市
▲开创山地车系列的Deore RD-MT-60后变速器和SL-MT-60指拨
在随后的发展中,SIS被各品牌所借鉴并继续改良,演变出手变、转把、扳机等多种控制方式和7/8/9/10/11速系统,但万变不离其宗,无一不是基于SIS及其前辈的结构设计。
▲Shimano最新的RD-M9000 11速后拨,无论站在何种高度,仍是传承自SIS及其前辈的结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