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查看: 8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问题浅析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问题浅析


“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问题浅析
时间:2005-1-10 14:11:55 作者:芦 群 点击: 55 评论
在阅读以下资料之前,请仔细查看本站资料使用条款及版权申明,如果您不接受本站相关条款申明,请离开本页面。
“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问题浅析

摘要 在简述自行车的优缺点以及自行车带来的交通问题的基础上,以大连为例,分析 “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特性;阐述了城市禁止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历程及实施条件;对“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 自行车交通 无自行车城市

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是著名的“自行车王国”。目前,中国自行车总量约为5.4亿辆,全国平均2.5人拥有一辆自行车,许多大城市几乎每人拥有一辆自行车。但就在这样一个“自行车王国”里,以大连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却成功实施了禁止自行车交通的措施,建设成为了“无自行车城市”,城市的交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由公安部和建设部发起的城市“畅通工程”中,大连连续两年获得综合指标第一名,这与禁止自行车交通密切相关。其他国家也不乏此类城市的范例:例如,韩国的汉城和俄罗斯的莫斯科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无自行车城市”,自行车只允许在特定的道路上作为健身之用,其交通十分简洁、通畅。“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特点及其建设条件值得研究和探讨。
1.自行车交通特性分析
1.1自行车交通的主要优点
自行车交通具有很多优点,为人所熟知,总结为:

(1)价格低廉,经久耐用;
(2)技术简单,客货皆宜;
(3)方便快捷,节省用地;
(4)维修方便,停放容易;
(5)有益健康,环保节能。

1.2自行车交通的主要缺点

(1) 安全性差。自行车无保护外罩,骑车者易受到碰撞,甚至翻倒。城市自行车交通事故率及其死亡率都很高,根据北京和南京的统计数据显示,30\%以上的交通事故的第一当事者是骑自行车者;其中自行车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30\%以上。
(2) 舒适性差。在严寒、酷暑、大风、暴雨、降雪等恶劣的天气,骑自行车出行非常艰难;长距离、长时间、大坡度的出行对体力消耗很大。

1.3自行车产生的交通问题
大量的自行车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行车停车问题严峻。
自行车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交通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自行车停车问题更加突出。由于中国城市的自行车交通量大,而停车场地相对不足,自行车乱停乱放的现象非常普遍,占用大量的人行道,影响行人通行。特别是在城市的中心区、商业区等繁华的街道自行车随处乱放,常常“车满为患”,与城市繁华的景象格格不入,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
(2)自行车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干扰,通行能力降低。
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的道路交叉口处,行人与右转自行车、直行自行车与右转机动车之间都存在冲突点。中国城市道路大部分还是传统的“三块板”、 “四块板”或机动车与自行车混合行驶的道路结构,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些相互干扰的现象不可避免。受到自行车交通的干扰,城市道路上的机动车速度很低,常常出现机动车比自行车慢的现象。公交车在沿路停靠站停靠时,势必影响自行车的正常行驶;而设置在机非分隔带处的公交停靠站,乘客乘车需穿越非机动车道,也会与自行车发生相互干扰。
(3)自行车交通影响某些交通改善措施的实施效果。
在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行人可利用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过街。但由于人行天桥梯道的纵坡一般为1:2,骑车者推车上桥有一定困难,自行车仍然需要由地面过街;适合骑车者推车上桥的天桥或地道的纵坡一般不能大于1:3,这势必造成天桥或地道放坡过长,由于受到城市道路用地的限制,无法或难以建造。即使有专门为自行车过街建造的天桥,也常常出现因骑车者嫌费力而不愿推车上桥的现象,天桥形同虚设。
(4)自行车交通的不稳定性给公共交通带来冲击。
自行车交通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很大比例的出行者会由自行车交通改为公共交通,使得公共交通的客流量产生波动,影响公交的管理和运行。

2“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特性分析
“无自行车城市”是指逐步取缔了自行车,绝大多数道路禁止自行车交通,自行车拥有量及交通量几乎为零的城市。与普通城市相比,其城市交通具有很多独特之处,由于没有自行车交通,消除了自行车交通产生的若干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下面以大连为例分析“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特点:
(1)禁止自行车通行的城市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景观上有很大的改善。

◆ 在大连的街道上基本看不到自行车,也没有非机动车道,没有了大量自行车占据道路,成群成团行驶,干扰机动车交通的景象,交通显得十分简洁。
◆ 商场前和人行道上没有了布满自行车的现象,消除了商贸中心以及景观路段上自行车随处乱放的顽疾,还城市以亮丽和清新。
◆ 人行道可用面积增大,行人行走非常舒适。城市道路和环境都得到很大的改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在行人流量较大的交叉口,可以通过人行天桥分流行人,完全实现人车分流,人行天桥的作用比有自行车的城市有显著提高。例如大连的中山路是大连最重要的城市主干道之一,该路两侧吸引率很高的商业区非常多。在行人交通量较大的体育场、一二·九街、大连理工大学、青泥洼桥等处,都建有人行天桥;行人完全由天桥过街,对中山路的机动车交通没有丝毫影响,加上没有自行车的干扰,大大提高了中山路的车速。大连市区的交通十分顺畅,极少塞车;主干道平均时速达到31.5公里。
(3)消除了人与自行车之间、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冲突点,消除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有效的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量,减少了交通监管的工作量。
(4)拆除了机非分隔栏和机非分隔带,非机动车道改为机动车道,在不拓宽城市道路的情况下,增加了机动车道面积,增加了机动车容量,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节省了政府投资。
(5)有利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由于我国城市自行车交通量非常大,国外的许多交通软件在中国的城市不适用。“无自行车城市”更容易实现对城市道路的监控,有利于交通的智能化发展。例如,大连的“电子警察”系统发育非常成熟:由于没有自行车交通的干扰,采用电视监控和闯红灯自动记录设备,自动监督并管理整个城市的交通秩序。在大连的街头基本上见不到警察,流动管理就变为大连交警的主要工作方式。
(6)自行车交通量几乎完全转移到公共交通,给公交带来了稳定的客源,促进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好的公共交通服务又吸引更多的乘客选择公交出行。如此良性循环,大连的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速,水平明显好于国内其他城市。如今,大连的公共交通十分发达,市民绝大部分的出行依靠公共交通。大连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达20标准台以上,公交站点平均500米一处,市民出行非常方便。有轨电车这种大流量、环保、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至今仍在大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建通车的轻轨交通成为联系市区与开发区的重要交通纽带。
3“无自行车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3.1发展历程
大连曾经是一个拥有160万辆自行车的城市,自行车和机动车争道抢行成为扰乱城市交通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连市确定了对自行车和摩托车采取“限制、萎缩”的战略,并提出了“修路不降坡,限制自行车”的口号。由条件适合的道路开始,市区每年增加七八条禁止自行车和摩托车通行的道路,逐渐增加禁止自行车通行的道路的数量,将自行车道改成机动车道,把人行道改为行人和自行车共用道,并停止为自行车上牌,使之逐步自我萎缩。大连在限制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每年投巨资增加和更新公交车辆,并且实行公交月票制度,降低居民乘坐公交的费用。由于没有自行车的干扰,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大大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也显著改善。而便利的交通环境又使得人们不再依赖自行车,形成了良性循环。最近,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大连市又规定,不予办理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牌证。各区市县的城市道路、公路严禁电动自行车(三轮车)上路行驶。对非法拼装、组装、改型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的,给予严厉打击。大连的经验表明:禁止自行车交通的实施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应的交通对策必须和限制自行车交通同步进行,循序渐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坚决禁止自行车交通的地方性法规是其成功的关键。
3. 2建设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以的城市都可以仿效大连,建设成为禁止自行车交通的城市。大连之所以可以建设成为“无自行车城市”,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地形及道路条件。
自行车交通受地形影响很大,地形平坦的城市中自行车利用率要比同样大小的丘陵地区的城市高出1~2倍。根据日本的关于自行车爬坡性能的统计资料,无变速档的普通自行车上坡时可爬7~8\%坡度,且爬坡距离很短。超过2.5\%的坡度,上坡困难,下坡危险。大连的地形多山地丘陵,平原低地少,道路自然坡度常常大于道路规范的最大纵坡,自行车行驶困难。而且很多道路修建于山谷之中,宽度较狭窄,受到地形和原有建筑的限制,无法拓宽(如长春路南段,且是连通大连市南北区域的主要道路之一)。以前只能机非混行,常常造成交通拥挤。禁止自行车通行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交通状况明显改善。这些都为大连禁止自行车交通的提出了客观要求。
(2)由于不能发挥自行车近距离出行及与公共交通之间换乘的优势,对城市的步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合理规划步行系统并且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才可能实施禁止自行车交通的措施。
(3)此外,城市的气候条件、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现存的客观交通状况,都是禁止自行车交通需要考虑的因素。
4综合评价
“无自行车城市”的交通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但在消除了由自行车带来的交通问题的同时,也迫使居民放弃自行车这种最便捷、最环保的交通工具,其弊端也是明显的。我国的很多城市对自行车交通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自行车仍然是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主要代步工具;而且大多数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公交方式单一,中小城市公交尤为不发达,而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是禁止自行车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建设“无自行车城市”,必须根据城市自身的交通特点、公交的发育情况以及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本文对其他条件类似的城市仿效大连,建设“无自行车城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阳丽霞,520,
[1] 徐蔚慈. 《城市交通规划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268-276
[2] 郑祖武. 《现代城市交通》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5 281-299
[3] 李晓江等.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63-370
[4] 任福田等.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601-606
[5] 朱敏 邹南昌. 改善天津市区自行车交通的思考与建议 城市交通 2002(3)23-29

笔者简介:
芦 群 吉林白山人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交通人工程专业 交通规划方向 硕士研究生 学号:0220120057
李晓龙 辽宁大连人 大连市政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院副总工程师

阳丽霞,520,
通讯地址:上海市国定路601弄12号502室 芦群 收
电 话:021-65103487 13166331351
E-mail: LQHALL@HZ163.NET
关闭窗口
本站简介 ¦ 发展日志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使用条款 ¦ 版权申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信息反馈
Copyright ©2000-2004 TRAN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交通技术论坛▪非商业纯学术讨论区
为推进中国交通技术而努力!
中国交通技术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百度谷歌雅虎搜狗 搜搜有道 360中搜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