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自行车
标题:
关于公路车的五大误解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马的符号
时间:
2012-2-11 14:04
标题:
关于公路车的五大误解
关于公路车还是山地车的问题
看网上有不少关于纠结于山地车还是公路车的问题,看得我很郁闷,美国人根本就没有这种讨论啊。于是写写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思考吧,和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积极与讨论。写得有点长,耐心看。
首先我觉得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误区呀。
大家常见的误区无非这么几个:
1.山地车可靠性比公路车高,比较泼辣,皮实耐用,不扎胎,公路车老扎胎。
2.公路车通过性差,不能走烂路。
3.公路车不安全。
4. 公路车不善于爬坡,山地车爬坡更容易。公路车是跑平路的,山地车才是爬坡用的。
5.公路车姿势很不舒服,不容易上手。
这五点都貌似有道理,但实际都站不住脚。我后面会一一分析。
个人认为“山地车” 和 “公路车” 这两个称谓是不大贴切的。国外很多自行车厂商的官网是不这么分类的,比如,捷安特的官网上,山地车属于 “ off-road” 或者 “off-pavement ”这一类,此类还包括 越野公路车和速降车。公路车,铁三车和城市车属于 “on-road ” 或“ on-pavement”, 也就是说,公路车本身就为用于铺设过的路面而设计的,凡是普通汽车能跑的路,就是公路车能跑的路。在Focus 的官网上,分类是: 没有路的山地路段,专业的技术路段,有铺设的城市自行车道,柏油马路,和丛林/草地路段。可见,很多大的自行车厂商在官网上都会按照不同的道路状况来进行细致分类,而绝不会简单分成公路车和山地车。这两个称谓本身就是很笼统的,不确切的。山地车在山区公路上一样笨重,一样不如公路车好使,不是吗?
关于几个大家常见的误区,我想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一分析。我骑车快一年了,公路山地都骑过,山地车只是当做上学代步用,公路车是锻炼,比赛和跑长途用。
1.“山地车可靠性比公路车高”,这可能是大家最常见的看法了吧。我认为, 公路车可靠性未必差,扎胎几率也未必高。我觉得大家之所以有这种看法 是基于三个原因,一个是国内劣质公路车泛滥,二一个胎压不够,三一个是理所当然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想。 我先晒晒我自己的扎胎记录吧: 本人第一辆公路车是钢架,花了900块人民币,在国内跑了1500公里,后轮扎胎两次。第二辆公路车花了1100 块人民币,在国内跑了 1000 公里,从未扎胎。现在这第三辆花了 1100 美元,约合7000 人民币,在美国跑了 1400 公里,从未扎胎。现在的铁三车花了1600 美元,约合 11000 人民币,因换过码表,总里程不详,从未扎胎。自己是校自行车队的赛手,跟着校队出训练大约半年多了,只碰到过一次有队友扎胎的情况。在上周比赛中,那样的骑行强度下,队里也只出现了一个扎胎的。也就是说,我一共只扎过两次胎,全都是在一辆最破的车子上出的。有的人听说过,我的表哥贪便宜买了一辆 750 块的公路车,结果半个月内跑了400公里就扎了7次胎,外加爆了一次胎(放炮了),导致失控伤了一个人。我只跟着老家单车俱乐部的车友出行两次,遇上扎胎的除了我表哥之外全是山地车。著名的铁人三项运动员 Chris Lieto 的一辆Trek TTX六年只出现了一次扎胎的事。 反倒是看看本地的和外地的单车论坛上,车友们的出行记录里,山地车扎胎的事可是一点也不少啊。
大家看出来了吧,好车是几乎没有扎胎问题的。公路车本身要求轻量化,简单化,该省的就省,所以要在同时保证可靠性,公路车对材料材质要求就必然很高,导致合格的公路车价格必然高一点。美国自行车店里的公路车一般几乎没有600美元以下的,最普遍的价格集中在 800-2000美元之间,山地车倒是最便宜 200多美元就能买到。就像我刚才提到的表哥半个月扎八次的车子一样,这种车子在美国是没人买,也没人敢卖的,出了事店主要负责的,有可能吃官司的,有质量问题店主要无条件退换的。你要是买个1000块的公路老扎胎,你换个5000块,1万块,3万块的公路车试试,看它还扎不扎?说到底,国内极低端公路车泛滥,这类车子本不该出现,1000来块钱不到2000块甚至不到1000块的公路车只能说明质量和安全性打了折扣,不是什么”性价比"和“入门级”。这种现象我觉得是“中国国情”决定的,这词虽然听着有点像敏感词们爱说的话,但是这是个店家无义务退换,出了门不负责的地方,商业信誉的缺乏 和老百姓尚不宽裕的钱包催生了这种超级精简版的劣质公路车,这种车子在美国可以算是“不合格产品”。这些东西的存在难免会影响到公路车的声誉。公路车就应该比山地车贵一截。说扎胎频率很高,那是劣质公路车的情况。
公路车开口胎一般要打到110 psi,胎上写着“maximum pressure 110 psi, 实际上完全可以打到 110, 大约7个大气压吧。胎压低了自然容易扎胎。 ”气打足了了容易爆胎“这一 ”常识“ 可能是原因吧。即使是夏天训练我们校队的车都会打到 110psi (有的胎最大气压高于 110). 比赛用的管式胎气压会更高。如果你的车胎在110 psi 爆了,那说明你的车胎属于上面的劣质货。
最后一个原因,有多少人真正统计过某个时间段内某个范围内车友公路车和山地车每一千公里的扎胎次数呢?如果有,数据说话。如果没有,那么这个”公路车比山地车容易扎胎”的结论还科学吗?难道不是笼统的感性结论或者根本就是主观臆测吗?山地车的车胎更厚吗?强度更大吗?有多少人两种车都骑过并且经验多到足够做出一个有价值的感性结论呢?如果公路车很容易扎胎的话,那么环法车手该怎么比赛呢?他们可是 23天 3000多公里呀!好的公路车外胎都是覆盖着凯夫拉纤维的,这种胎是要比山地车胎贵一大截子的。公路车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个新鲜玩意,一看到这么纤细的轮胎,有不少人会理所当然 不假思索 先入为主地得出“细轮胎不结实“的结论,不是吗?“山地车不扎胎”的想法很多时候恐怕只是个自我心理安慰吧?
2. “公路车通过性差。”
公路车通过性确实差,但是问题是你要跑什么路。公路车在烂路上通过性肯定差呀,但它根本不是为到那种地方跑而设计的。就好比马虽然跑得快,通过性好,但是你要拿马来拉重物,耕地,那就别怪马不行了,马就不是干这个的,牛才是。
山东的路可以算是车手的天堂啊,在美国都没见过哪个地方的公路比山东要好。美国的路是只给汽车修的,因为美国人真正开始重视自行车也不过是最近十几年二十来年的事情,最初是根本不考虑自行车的问题的。而中国的路肯定要自一开始就要给自行车和电动车考虑到。所以美国城市里的路说实在的,要多难走有多难走,30° 的上下坡,砖铺的,石板铺的,鹅卵石铺的路面,全是坑和缝的路面,让树根给顶扭了的,打过补丁的,30°的下坡+连续急转,长了苔藓的路面,很多地方还没有自行车道,不来到这里没法想象有多难走。山东要山有山,要平路有平路,不像西雅图,找不到2公里以上的平路。
总之,我觉得山东车手实在是很幸福,生为山东人我觉得为这一点很自豪。所以我要说,选什么车看你的目的是什么,是主要跑柏油马路,还是主要是想去野外或山上跑越野路段。你总要做个选择的,你不可能用一辆车子两者兼顾的,要想兼顾就必然牺牲某一方面的性能。再说了,你想要找山地车跑的越野路段,恐怕你在东营这地方还不好找吧,全是平路,全是柏油马路,东营的路算好的了。你就是真想越野,也找不着能让你越野的路,大多数时候你还是在公路上跑吧。那些偶尔有些颠簸的路段,比如村里的,有些坑的,等等,说实话,公路车都完全能胜任,想想环法的鹅卵石路段吧,他们是怎么跑的?有人骑山地车吗?。
美国人也骑山地车,山地车就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美国人骑山车无非四类用处:短途通勤,特技,越野,参加山地赛,没有人把骑山地车轧柏油路作为运动的,除了几个腰腿不好的老头老太太。凡是周末出来在路上骑自行车并把它作为运动的都是骑公路车的。美国人一提到“自行车赛”是默认为公路赛的,山地赛会特别说明这是山地赛。大家整天听说“环法自行车赛”,什么时候听说“环法公路赛"了?你有听说过有环法赛,环意赛,环西赛,环加赛,环中国,环加拿大,环加利福尼亚,环澳大利亚,环瑞士,环湖赛,环岛赛,等等等,听说过有和这些齐名的山地车赛吗?美国的自行车店里几乎都是公路车为主,展台最前面和橱窗里的的几乎都是公路车,这才是主打,山地车都放在后面的角落里。有的自行车店甚至只经营公路车和计时赛车。甚至有很多自行车厂商都是不做山地车的,比如 Cervelo,Pinarello,Quintana Roo,Ceepo, Argon 18,Bianchi,De Rosa,还有Kestrel,或者只做很有限的山地车的,比如 Colnago。即使是Trek 这种做山地车比较多的美国品牌,其最高水准和最大投入也不是在山地车上,而是在公路车上,著名的Madone 6.9。即使是最初发明山地车的Gary Fisher 这种老牌,大牌山地车厂家,也不敢完全放弃公路车。
3.“公路车不安全。”
这个不能简单地说“不安全”。到底公路车和山地车在同样条件下的事故几率哪个大,山地车运动和公路自行车运动的事故几率哪个大,(注意是山地车运动 和公路自行车运动)有人统计过吗?还是老问题,没有科学分析和数据的支持。的确,公路车的很多部件的结构强度都不及山地车,但是公路车本来不该去承受那么大的力的,它本来不该去跑那个遍地碎石的山路或者那个全是坑的土路的。和山地车相比,公路车最大的缺点在于外胎抓地力小,制动效果差,易打滑,但是这些性能相对于柏油公路这个良好的路况来说已经足够了。车闸,车胎本身质量不过关的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是一部分,路况,天气和车手本身原因又是一部分。最后别忘了,影响安全的最大因素是人,而不是车。人不知车,不出事才怪呢。
4.“公路车不善爬坡。”
这个很令人无语。可能是因为公路车的2*10 变速的原因吧。
作者:
温柔的钩子
时间:
2012-2-11 20:00
不管公路车还是山地车
钱砸得多 都是好车
作者:
王木土
时间:
2012-2-11 21:42
在我看来都不是误解,这五条都至少有四条都成立
1.山地车可靠性比公路车高,比较泼辣,皮实耐用,不扎胎,公路车老扎胎。
山地车胎更厚,耐扎;更宽,中标率高;公路车反之。
中国道路扎胎一般是玻璃渣 铁钉等等,在山上反而不容易被扎。
2.公路车通过性差,不能走烂路。
显然如此。但并非公路车不能走烂路
3.公路车不安全。
速度快,车胎窄,抓地差,刹车弱。公路车摔跤往往比山地车要惨
4. 公路车不善于爬坡,山地车爬坡更容易。公路车是跑平路的,山地车才是爬坡用的。
公路车爬坡更轻松,不过要放在平坦的公路上
5.公路车姿势很不舒服,不容易上手。
山地车更休闲,溜达着很舒服。公路车必须不停地骑才舒服
作者:
轩子
时间:
2012-2-12 00:50
本帖最后由 轩子 于 2012-2-12 00:55 编辑
1.山地车可靠性比公路车高,比较泼辣,皮实耐用,不扎胎,公路车老扎胎。
人品问题。。。
2.公路车通过性差,不能走烂路。
不是不能是舍不得
3.公路车不安全。
一样的速度700X32比2.15溜出去远的多、速度快的 伤的几率也大
4. 公路车不善于爬坡,山地车爬坡更容易。公路车是跑平路的,山地车才是爬坡用的。
公路车爬坡更轻松,不过要放在平坦的公路上
5.公路车姿势很不舒服,不容易上手。
山地车更休闲,溜达着很舒服。公路车必须不停地骑才舒服
作者:
轩子
时间:
2012-2-12 00:54
1.山地车可靠性比公路车高,比较泼辣,皮实耐用,不扎胎,公路车老扎胎。
人品问题。。。 我的都很少扎。。。
2.公路车通过性差,不能走烂路。
不是不能是舍不得
3.公路车不安全。
一样的速度700X32比我的2.1多滑出去很远。
4. 公路车不善于爬坡,山地车爬坡更容易。公路车是跑平路的,山地车才是爬坡用的。
虽然外胎小一点 但是不讲究速度 试试39-25和22-34的感觉。。齿比优势在极陡的路上很明显。
5.公路车姿势很不舒服,不容易上手。
自从去年颈椎受伤之后,起一次公路痛一天,现在一直是山地 公路脚踏都没装了。。。
山地自在的多,看到楼梯还可以去雷一下
作者:
小马的符号
时间:
2012-2-12 19:12
你们两位才是真正的高手
作者:
Rommel
时间:
2012-2-13 10:27
在我看来都不是误解,这五条都至少有四条都成立
1.山地车可靠性比公路车高,比较泼辣,皮实耐用,不扎胎,公路车老扎胎。
山地车胎更厚,耐扎;更宽,中标率高;公路车反之。
中国道路扎胎一般是玻璃渣 铁钉等等,在山上反而不容易被扎。
*你把公路车的胎压打到120就没事了咯……
2.公路车通过性差,不能走烂路。
显然如此。但并非公路车不能走烂路
*不是公路车不能,是你骑在公路车上受不了。。。
3.公路车不安全。
速度快,车胎窄,抓地差,刹车弱。公路车摔跤往往比山地车要惨
*公路事故率低些,只是每次出事伤得重些。。。
4. 公路车不善于爬坡,山地车爬坡更容易。公路车是跑平路的,山地车才是爬坡用的。
公路车爬坡更轻松,不过要放在平坦的公路上
*公路车爬坡才有乐趣。。。
5.公路车姿势很不舒服,不容易上手。
山地车更休闲,溜达着很舒服。公路车必须不停地骑才舒服
*公路车骑起来帅多哒。。。
作者:
binge
时间:
2012-2-13 11:33
1.山地车可靠性比公路车高,比较泼辣,皮实耐用,不扎胎,公路车老扎胎。
爆胎看运气,当然胎的好坏和路的好坏影响也大。
2.公路车通过性差,不能走烂路。
没办法的时候,也得骑啊。
3.公路车不安全。
公路车速度快、刹车距离长、胎窄这是事实,当然安全更取决于骑车的人和骑车的观念、方式、方法。
4. 公路车不善于爬坡,山地车爬坡更容易。公路车是跑平路的,山地车才是爬坡用的。
对我来说,坡度7%以下的公路车爬坡那是真一种享受。
5.公路车姿势很不舒服,不容易上手。
舒服不舒服,因人而异,因距离、路况、强度而异。
总结,在我看来,公路车和山地车运动,差别之大,几乎是两种不同的运动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骑行方式,每种运动方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注意安全、好好享受。
作者:
午后阳光
时间:
2012-2-13 18:00
楼主锁看到的“本地的和外地的单车论坛上,车友们的出行记录里,山地车扎胎的事可是一点也不少啊。”那是因为骑山地车的人占据了绝大多数,所以,扎胎的几率自然而也就大了
作者:
明祺
时间:
2012-9-7 20:55
是的,某年某月某日大王带我用公路车骑了十几公里石头路,至今车子还好好的
作者:
熊猫躺骑
时间:
2012-9-14 14:20
还是骑躺车吧
作者:
lynn
时间:
2012-10-25 16:42
要是国内卖车也像国外这种情况就好了~!~
欢迎光临 天空自行车 (http://bikesk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